昨天下午,2020《浙商》年會在杭州黃龍飯店開幕,本屆年會由浙江日報報業集團、浙商發展研究院(浙商智庫)、浙江省工商聯、浙江省僑聯指導,《浙商》雜志、《浙商》全國理事會、世界浙商網、浙江財聞傳媒科技有限公司主辦,以破題“雙循環”為主題,聚焦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,重塑競爭新優勢。現場邀請到了數百位風云浙商與行業精英,共同探討商海最前沿的實踐與思考,座無虛席,盛況空前。
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、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在會上以《國內大循環為主,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浙商機遇》為主題作了分享。他全面剖析了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、發展、未來的可能性,以及在此環境下,屬于浙商的全新機遇。
黃奇帆表示,“我們在核心、高技術、基礎性的關鍵性技術上投入不足,創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不夠,種種問題導致有可能會在國際上被’卡脖子’。而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正是破解發展瓶頸的必由之路。”
在此過程中,黃奇帆鼓勵浙商企業積極抓住機遇:“實體經濟是現代經濟立身之本、財富之源。而工業則是實體經濟的主戰場,是形成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格局的中心環節。新形勢下,廣大工業企業完全大有可為、大有作為。”首先,企業要牢牢抓住創新這個驅動發展的不竭動力,盡快打通全流程創新鏈條;其次,應當搶抓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新機遇,以新基建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,建設產業互聯網;第三,要打破部分行業政策性梗阻,促進供需實現高水平均衡。
關于中國的科技創新之路,恒天軟件CEO周波在聽完黃奇帆教授的演講后受訪與《浙商》記者分享了他的感受。
恒天軟件CEO 周波:
黃奇帆教授談到美國硅谷鼓勵科技創新的“拜杜法案”,允許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發項目所產生的成果,可以由投資者、發明者、轉化者以合理的方式共享成果。該法案促使硅谷各界積極推動創新的轉化落地,使硅谷成為全球創新發動機。
我們恒天軟件和浙大智能計算與軟件中心的產學研聯合體,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里,通過技術創新及創新機制的探索,走出了一條比較成功的路。希望我國能夠整體建立類似的創新激勵機制,這將對我國將來的技術創新發展將起到重大的作用。
黃教授還講了創新和產業的關系。不過有件事他沒講,中國的科技創新程度與產業發展有很大關系,如果沒有產業基礎,科技創新是沒有土壤的。在過去三四十年,中國經濟更多地是粗放型增長,在此過程中,技術創新的價值比不上市場快速擴張的價值,也比不上模式創新能夠帶來的價值。中國在某些領域創新不足,有相當部分的原因是這一經濟規律導致的。面向將來,中國經濟走到今天的水平,不僅僅是因為中美關系原因,更不是因為技術封鎖的原因,是我們的經濟發展已經走到了沒有可以跟隨學習的對象,只能在創新上尋找突破,這將給技術創新帶來更大的機會。黃教授還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可。現在很多人擔心芯片、信息產業有卡脖子危險,黃教授認為信息技術沒有石油、能源的風險大。在信息技術領域,中國的信息技術原來沒有走到較高的高度,是因為沒有市場,而不是沒有能力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好和我國改革開發的時間是基本重疊的,而且一直以來,我國對信息技術的市場是全面開放的,因此大量國外的產品進來后,大家自然愿意用更先進的產品。這讓國內做基礎技術創新和產業的團隊很難在市場上獲得回報,進而失去持續進步的動力。我自己20年前就是做基礎數據庫軟件的,后來放下的原因就是缺少市場。近年來,特朗普政府不讓一些先進技術給中國用,其他領域我沒有發言權,但在信息技術領域,我認為這是對我國相關企業巨大的利好,這給了我們巨大的發展空間。對此我很有信心。恒天軟件的主業是做技術服務的,我們一直沒有忘記技術發展和創新的初心,這幾年更是關注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結合。我個人認為,這次新冠疫情,會加速人類全面走向數字化時代,也即第四次工業革命,這次我國不僅沒有落后,而是在政治體制、戰略思考、產業基礎等方面甚至存在一定的先發優勢。我希望恒天軟件能夠積極擁抱這次浪潮,在數字化時代,不僅僅去探索信息技術本身,更應該去探索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。